Mobile Phones

上个月母亲节回家探亲,便顺手帮奶奶换新手机,中间碰出不少火花。这篇杂谈,更准确地说应该是《我的长辈们需要怎样的手机》。

需求分析

不谈结合实际需求的购买都是耍流氓。先看看我奶奶有什么特点:

  • 手机只用来打电话,每天均有电话。
  • 不收短信,不做其他操作。
  • 年龄 80+ 岁,眼睛老花,看不清细小文字或图案。
  • 不识字,只能认得自己家人的名字。
  • 不懂并记不住较复杂的操作。
  • 听力下降,听不清小音量。

具体下来,奶奶需要的手机需要有以下特点:

1、能够快速拨号,长按某数字键即可拨打给对应联系人。

要让老人学习如何打开通讯录、找到联系人、拨出号码,是一件难度非常高的事。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,缺乏动力学习新知识,更何况奶奶并不识字。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全家人号码映射到 0-9 数字上,老人长按数字键即可打给某人。

2、实体按键,按键要大,不要有多余的按键功能。

老人看不清,手也不利索,因此相比大屏幕,还是大块实体按键更加实在,毕竟按键的物理反馈是最容易感知到的。部分手机的按键往往会附带有额外功能,但这对于不懂手机的老人家来说并不是好事,误操作后会令人感到无助。

3、大小适中的屏幕。

屏幕对于奶奶的唯一作用是查看手机电量,因此过大的屏幕反而是个累赘——耗电、易碎、抢占按键空间。但辨析度太低的屏幕也不能要,否则老花眼很难看清楚角落里的电量图标。

4、和谐的外观与外形。

这是个笼统且非常具备情感倾向的说法。从外形上来说,尺寸不能太大,重量要轻,方便老年女性单手握持;从外观上来说,不能选黑色,黑漆漆老人看不清,最好选明亮、喜庆的颜色。

选购经历

无论对外对内,作为乙方的经历一般都不会太愉快。我们家人前后为奶奶买过几次手机,闹出了不少波澜。

第一次,哥哥为奶奶买了一部老年人用的触屏手机。屏幕大约 3.5 寸,配备 Metro Design,黑色机身,直观上还是很潮的。然而奶奶并不吃这套,颠覆性的触屏操作反而令她非常恼火——根本无从下手。黑色的机身配色也被嫌弃道“黑蒙蒙什么都看不见”。

事后经过分析,这次选购没有贴合奶奶的实际需求,不讨喜是必然的。打一次电话需要经历的操作有:(1) 点亮屏幕;(2) 滑动解锁; (3) 进入通讯录; (4) 翻页以找到目标联系人; (5) 进入联系人界面; (6) 点击号码以拨出。这条链路对于老年人来说实在太长了。

第二次,吸取经验教训,我决定购买符合上述条件的老人手机。淘宝一番后,购入一部红色的中兴老人手机。然而到手后却发现,手机系统所允许的自定义设置非常鸡肋,只允许设定 3 个快速拨号,根本不够用。老人家自然不管原因,只要不满足需求的就不满意。无奈,退货。

第三次,继续筛选,并在购买前仔细询问是否满足快速拨号需求,最终购入一部 TCL 老人手机。尽管能够设置快速拨号,但又有其他一些不如人意的细节问题。例如,数字键 1 的长按事件已被写死成其他功能,我很难跟奶奶解释为何不能将 1 设置成拨打给我父亲(奶奶对数字吉利很敏感)。再如,向上功能键被设定成打开收音机并开始播放,再次关闭则需要复杂操作,老人家很容易误操作后而不知如何关闭收音机。

尽管还是有各种不如意,但还是算是勉强完成任务了。

再进一步

综合奶奶的情况,其实她需要的是一台纯粹的电话机。然而现在市面上的手机越做越复杂,很难再找到这么纯粹的手机。

根据上面的思路,再来分析下我的父母需要怎样的手机。

先看父亲:

  • 商旅人士,需要经常接电话、打电话。
  • 会阅读短信,但很少自己写短信。
  • 手机仅用于电话、短信等基础功能。
  • 有两张电话卡。
  • 老花。

可以看到父亲仅依赖手机的基础功能,商务成分较大,因此屏幕在 2.4-3.0 寸左右的双卡双待诺基亚功能机将是合适的选择。

再看母亲:

  • 经常接电话、打电话。
  • 经常收发短信。
  • 会玩微信。
  • 对拍照、视频等功能开始有一定需求。
  • 老花。

母亲已经开始涉猎智能手机的进阶功能,但并不熟悉智能手机的种种操作,因此一台 iPhone 5C 是稳妥的选择。

后话

现在智能手机迭代越来越快,各种新功能层出不穷,却很少有人关心长辈这类“边缘”用户的体验。尽管他们对手机的需求很“原始”,但这并不意味着老人手机做起来很简单。

从这几次购机经历来看,诸多老人手机更像是没有经过细致用户调研而臆想出来的产品。好比上面提到的触屏老人机,如此长的操作链路让我怀疑这款手机的受众是否真的是老年人。除去触屏这种 feature 类的噱头,一些细节问题也很影响老人机的体验。例如误操作等问题,估计设计师和工程师们都没有意识来将这些细节打磨到极致。

在长尾市场中,也希望能看到精品手机的出现。

(题图: Irita Kirsbluma)